学习生活

移动思政课 丨 “行走人民城市,探寻体育人文之光”我校MBA MTA人文行走课堂活动圆满结束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7-16

点击次数:

7月11日,上海体育大学25级工商管理(MBA)、旅游管理(MTA)硕士师生走进新场古镇、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及上海市残疾人就创业服务中心—阳光201,以“行走人民城市,探寻体育人文之光”为主题,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课程的移动课堂活动。本次人文行走课堂由郭炜副教授带队,以沉浸式徒步、互动交流、拍照打卡等形式,深度推动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不仅让理论教学“活”起来,更让青年学子在行走中厚植家国情怀。

01新场镇“盐都古镇·水乡风情”

课程的第一站来到新场古镇。在向导的细致讲解中,这颗被时光遗忘的明珠渐渐展露它的璀璨光芒。坐落于浦东腹地的古镇,不仅以“石笋里”的古称延续着千年文脉,更凭“小小新场赛苏州”的美誉印证着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看似宁静的街巷间,既藏着奚家厅的砖木巧构、张厅的庭院雅致,也回荡着第一楼茶园的评弹余韵、中华楼的市井喧嚣。

新场历史文化陈列馆(信隆典当行)里的老物件诉说着商贸往事,张沛君、郑少云宅的青砖黛瓦镌刻着人文记忆,而李安导演《色戒》在此取景的痕迹,更让这份厚重的历史底蕴多了层跨越时空的浪漫想象。这座古镇用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承载着江南文化的根与魂,成为今人触摸历史、感悟传统的生动载体。

02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

课程的第二站来到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在讲解员的生动介绍中,这座承载着城市发展理念的展示窗口徐徐展开它的画卷。坐落于城市核心区域的展馆,不仅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彰显着时代精神,更通过艺术化的呈现与系统性的展示,勾勒出上海建设“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美好城市的生动图景。看似现代简约的场馆空间里,既凝聚着对城市精神与品格的深刻诠释,也记录着近年来上海在人民城市建设中的探索足迹,它既是集理论研究、宣传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高品质公共空间,更是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迈向美好未来的鲜活见证。

03上海市残疾人就创业服务中心—“阳光201”

课程的第三站走进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阳光201”,在一场融合知识分享、非遗体验与创业探访的人文行走中,深刻诠释了“一个都不能少”的终身学习理念,见证了残疾人群体在构建包容性发展经济新业态中的独特价值。

活动伊始,创星空间创业导师宗敏老师带来“残疾人创业就业对于经济发展的价值”主题分享。她用真实案例和深刻洞察,让师生们重新认识残疾人群体——他们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更是用奋斗书写人生的追光者。

非遗掐丝珐琅体验环节,成了师生们感受“终身学习”力量的生动课堂。本次体验的冰箱贴图案由3D打印技术精准呈现,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碰撞,本身就是一次创新学习。而手把手指导大家的,是郁智君老师带领的残疾人工艺师创业团队。

非遗体验后,在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赵伟时主任的陪同下,师生们走进优秀残疾人创业项目展示区。从精美的非遗手工艺品到实用的环保创新产品,每一件成果背后都藏着残疾人创业者的勇气与智慧。

活动尾声,一份份精心准备的印有聋人设计师获奖作品的咖啡渣环保杯伴手礼,承载着感谢与祝福送到师生手中。

此次人文行走活动中,师生们在新场古镇触摸江南文脉,于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感悟城市发展理念,在“阳光201”体会人文关怀与坚韧力量,将理论认知与鲜活实践深度融合。活动不仅让体育人文精神在行走中具象化,更推动青年学子在多元体验中厚植家国情怀,理解“人民城市”的深层内涵,以更立体的视角认知社会、践行责任。

撰稿 | 25级MTA学生 方淑华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长海路399号

邮编:200438   邮箱:sem@sus.edu.cn

版权信息 © 2013上海体育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上体MBA/MTA教学中心

官方微信号“上体 MBA MTA”

公众号内回复“咨询”可与招生老师一对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