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商新洞见×体育标准化 | “聚智赋能话标准 协同共筑体育梦”主题体育标准化建设沙龙成功举办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5-27
点击次数:
5月23日下午,由上海体育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办、上体MBA/MTA教学中心协办的“聚智赋能话标准 协同共筑体育梦”体育标准化建设沙龙在绿瓦书店顺利举办。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政府、高校、企业界的众多专业人士参与,共同探讨体育标准化建设的未来发展。本次沙龙活动由经济管理学院体育旅游专业负责人林章林牵头策划并主持,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游林生出席活动。
随着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体育标准化建设成为了提升体育服务质量、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次沙龙旨在搭建一个政府、高校、企业之间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三方在体育标准化建设方面的深度融合,共同推动上海市体育标准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本次沙龙活动荣幸邀请到了四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校外嘉宾,他们分别是:上海市体育局规划产业处(法规处)主任科员孙莉,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标准文献馆副馆长、高级工程师顾晓虹,上海社会科学院国民精神与素质研究中心研究员何一伟,以及上海东浩兰生赛事管理有限公司市场部主管张丹阳。各位嘉宾围绕体育标准化建设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分享与讨论。
林章林:体育产业标准化建设:“出圈”与“入局”
上海体育大学体育旅游专业负责人林章林以《体育产业标准化建设——“出圈”与“入局”》为主题展开分享。作为一名标准化高级工程师,林老师从体育标准化发展背景切入,指出当前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为体育标准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林章林强调,标准化有助于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分享中,他深入分析了上海体育标准化发展现状,展现了已有成果与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此次分享为推动体育产业标准化建设,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思路与参考方向。
孙莉:以标准化赋能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体育局规划产业处(法规处)孙莉以《以标准化赋能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题,对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多个方面的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分享。她强调,标准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标准体系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我国体育行业处于转型阶段,需借标准化提升质量。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及上海等地方积极行动,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领域推进标准化建设,已发布多项涵盖各核心领域标准。未来,上海将根据体育“十五五”规划,强化顶层设计,深化区域协同,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对标国际前沿,推进更高水平体育标准体系建设。
顾晓虹:我国体育标准化建设现状探析
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标准文献馆副馆长顾晓虹以《我国体育标准化建设现状探析》为主题展开分享。她从体育产业分类与标准化体系建构切入,明确了体育标准化的背景形势、体育标准化体系结构,并且梳理了1991—2025年国内体育标准的发布情况,同时对比国际与国外标准现状,分析差异。基于上述数据,她提出了要健全标准体系架构、强化标准更新与实施、推进重点领域突破等针对性对策建议,为推动我国体育产业标准化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有益参考,助力体育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何一伟:从文化到产业体育标准化引领多维发展
上海社科院国民精神与素质研究中心研究员何一伟带来了《从文化到产业体育标准化引领多维发展》的主题分享。他主要从体育产业的文化性出发,认为体育不仅是竞技,更是文化、是表达,是我们这个时代非常重要的社会情绪出口。何一伟提出,标准化是体育产业市场化与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所在,标准化让体育发展更值得信赖,走得更远。他还提出通过商旅文体展融合打造行业协同新平台等观点,从多个方面明确了体育标准化是推动文化认同、产业升级和社会治理的系统工程,为体育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张丹阳:上海马拉松标准化分享
上海东浩兰生赛事管理有限公司市场部主管张丹阳从上海马拉松、上海赛艇公开赛、上海帆船公开赛等多项顶尖赛事的市场开发及赛事认证的工作经验中透视体育标准化建设的意义。她以2021年上海马拉松“上海品牌”认证等为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标准化在体育赛事中的应用,深刻揭示了标准化建设在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
本次沙龙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圆满结束。体育标准化建设对于推动体育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政府、高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创新,上海市体育标准化建设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各方将继续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为实现体育强国梦贡献力量。
特别鸣谢:上海市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体育旅游专业委员会、上海体育旅游研究中心、体育旅游与文化大数据研究中心的支持。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长海路399号
邮编:200438 邮箱:sem@sus.edu.cn
版权信息 © 2013上海体育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上体MBA/MTA教学中心
官方微信号“上体 MBA MTA”
公众号内回复“咨询”可与招生老师一对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