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上体经管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中国冰雪运动产业趋势洞察》报告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3-26

点击次数:

2025年2月,哈尔滨亚洲冬季运动会成功举办,成为继北京冬奥会后中国冰雪运动发展道路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中国冰雪运动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在以冰雪运动为引领的产业发展模式下,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冰雪经济效应愈发显现,正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此背景下,上体经管与普华永道共同发布《中国冰雪运动产业趋势洞察》,总结行业的发展现状,展望未来趋势。报告从大型赛事、中国制造、消费需求、科技发展、气候变化五大方面,阐述中国冰雪运动产业发展趋势与机遇。

扫描二维码,下载完整版报告,了解更多。


经 管 观 点

冰雪制造高质量发展:以标促进,向新提质

———张叶涵 上海体育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受政策红利、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驱动,我国冰雪装备产业在向集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链条升级发展,正处于冰雪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加倍重视:

其一,以创新强链。第九届亚冬会雪具区域供应商的航空级碳纤维滑雪板,将碳纤维、高弹纤维、钛合金等航天材料创新应用于冰雪装备制造中,首次打破了国外品牌在国际赛事上的垄断。国产冰雪装备不断升级的欣喜之余,还需冷静看到国产冰雪装备在原材料、技术、性能等方面与国外一线品牌的总体差距。因此,以新质生产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形成研发学习应用机制,培育本土龙头“链主”企业,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基础材料等瓶颈短板,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冰雪装备产业生产效率和效能,创建自主品牌,形成协同培养人才机制,突破“卡脖子”困境尤为关键。

其二,以标准固链。冰雪装备产品类型多样、涉及范围广泛,且不同类型装备各具特性,迫切需要加强质量支撑与标准引领。自北京冬奥会至今,我国发布《冰球运动护具第1部分:通用要求》《高山滑雪杖和旅行滑雪杖要求和试验方法》等冰雪运动装备方面国家标准22项,既注重产品舒适性、安全性及绿色环保的规范性要求,更加强与国际标准接轨,不仅为各类机构单位提供产品检测、产业规划、设备研发、资质培训等方面的技术依据,更为“企业出海”奠定了有效对接的基础,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当下尤其需要在加强相关标准的宣贯和实施,出台标准制定和执行激励政策以加强标准的实施和应用,同时还在广泛听取意见基础上制定和修订装备智能化相关标准以及搭建标准信息交流平台,推动中外标准互认,以提供更多优质冰雪装备。结合政策兴链,服务延链,共同助力冰雪经济蓬勃发展。

在北京冬奥会从筹办到赛后的整个过程中,中国冰雪运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冰雪运动爱好者数量显著增长,国内滑雪场在建设和运营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逐渐跻身国际一流行列,同时也激活了国内冰雪消费的市场活力。


中国冰雪旅游:解锁消费新潜力,化解难题迎接新趋势

———林章林 上海体育大学体育旅游专业负责人

中国冰雪旅游市场消费潜力巨大,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2025年冰雪季将突破5亿人次。这一市场呈现出了七大特点:消费群体年轻化,35岁以下用户整体占比近八成;消费需求多样化,涵盖了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健身、冰雪探险等“冰雪+”融合模式的消费需求‌;带动效益显著,吃地方菜,逛本地街区,光顾特色打卡地,体验地方民俗文化,享受惬意娱乐休闲,购买旅行纪念品等多种活动都成为冰雪旅游的“标配”;冰雪基础设施分布尚不均衡,还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限制了南方市场的发展;产品同质化,部分地区盲目跟风,部分景区的产品和项目单一,缺乏创新性和独特性;淡旺季差异明显,景区设施、服务和团队管理面临巨大压力;专业人才短缺,涉及滑雪教练、制冰师、打蜡师、雪地维护人员,以及运营管理人才,存在巨大缺口。

未来中国冰雪旅游市场将出现向全季旅游产品发展、跨区域协同发展、进入国际市场竞争、消费需求多元升级、科技助力体验提升,以及重大赛事带动效应增强等六大趋势。



大型冰雪赛事对城市发展具有三重综合效益

———姚 芹 上海体育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大型冰雪赛事是城市实现多维跃升的战略契机,其对城市发展的核心效益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经济动能与产业革新。赛事直接拉动冰雪旅游、消费及投资。哈尔滨亚冬会期间冰雪大世界20天吸引游客103万人次,内蒙古冬运会带动文体旅收入超100亿元。南方通过室内雪场突破地域限制,上海耀雪冰雪世界2024年12月以来,周末客流平均达到4,500至5,000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占比超过四成。

第二,城市功能与品牌升级。赛事加速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亚冬会促进哈尔滨完善交通网络与冰雪场馆,冬奥会推动京张高铁等工程落地,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提速。同时,赛事重塑城市文化品牌,哈尔滨借亚冬会强化“冰城”国际形象,张家口依托冬奥激活历史地标文旅价值,形成“赛事+遗产”可持续发展模式。

第三,社会凝聚力与区域协同。冰雪运动人口从2015年不足1亿增至2023年超3亿,青年与女性参与度显著提升,体教融合推动冰雪课程普及。赛事还促进南北资源互补,京津冀协同发展效应显现。

大型冰雪赛事不仅是短期经济催化剂,更是城市长期发展的战略支点通过大型冰雪赛事,城市可构建“经济-生态-文化-国际”四位一体的综合效益生态,为全球冰雪经济贡献中国模式。


全民健身与冰雪经济共生共融,双向赋能

———史小强 上海体育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哈尔滨亚冬会的成功举办揭示了中国冰雪运动推广与冰雪经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逻辑。当前,在国家“体育强国”战略与“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驱动下,全民健身已不仅是健康议题,更成为撬动冰雪产业升级、激活区域经济的新支点。

近年来,在全民健身领域国家通过“加强冰雪运动场地设施建设”“全国大众冰雪季”“全民冰雪体验日”“冰雪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等举措活动,降低了冰雪运动的参与门槛,又为冰雪装备制造、培训服务、文旅融合等产业链注入活力。全民健身为冰雪产业提供规模化用户基础与消费场景,而冰雪产业链的完善则通过降低体验成本、提升服务品质反哺全民参与热情。从资源要素看,北方资源型城市与南方新兴市场,冰雪经济将成为破解传统产业转型困局、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中国冰雪运动的推广不应止步于“运动普及”,而需构建“健身-消费-产业”的闭环生态,唯有将全民健身的公共属性与冰雪经济的市场逻辑深度融合,才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跃升。


气候变化下的冰雪产业挑战与机遇并存,需综合发力提升发展韧性

———杨 鹏 上海体育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全球气候变化对冰雪运动产业的影响真实而又深刻。

一方面,气候变化使得全球冰雪运动资源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某些低纬度、低海拔地区的积雪深度和滑雪季节的缩短,甚至某些天然雪场可能会就此消失。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变化使得冰雪运动者面临的风险挑战加剧,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也大大增加。相应地,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部分滑雪目的地不得不加大设备投入,使用技术措施来应对缺乏天然雪的情况,这些都使得户外旅游企业运营成本增加。

另一方面,气候变化提供了某些地区和冰雪运动项目新的发展机遇,在全球范围上,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范围向高纬地区收缩,较高纬度地区城市的冬季登山和滑雪活动在此背景下相较于低海拔地区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考虑气候变化背景下冰雪运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理论与方法论的系统集成。准确认识气候变化对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冰雪运动项目的影响情况,综合协调体育、旅游及其他关联产业,从政府、企业、消费者等不同层面,通过政策、能力及宣传等手段综合施策,提升冰雪运动产业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发展韧性。


智慧冰雪场馆:技术创新实现绿色转型升级

———丁云霞 上海体育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承办2022冬奥会开启了我国智慧冰雪体育场馆建设的新时代。目前我国各地冰雪场馆不断加强智慧化管理,提供智能化管理平台、智慧运营管理(如线上预约)、人脸识别等智慧化服务。不过,随着体育场馆的观众服务与管理从追求数量向关注安全、关注健康、关注数据追溯等流量分析方向的变化,我国冰雪场馆在设施和运营指标、客流分析等智慧化和数据化建设方面还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未来,我国智慧冰雪场馆应进一步聚焦技术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和用户体验提升。通过深化5G、物联网、AI等技术的应用,推动场馆智能化升级;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创新运营模式提供多元化服务和线上线下融合体验,不断提升冰雪场馆的运营效率用户体验和社会影响力,推动冰雪运动的普及和冰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长海路399号

邮编:200438   邮箱:sem@sus.edu.cn

版权信息 © 2013上海体育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上体MBA/MTA教学中心

官方微信号“上体 MBA MTA”

公众号内回复“咨询”可与招生老师一对一联系